五月初的時候還開心的跟朋友討論下班要去哪吃飯?假日要去哪玩?轉眼之間,那些想法對於現在的我們,變得好奢侈。
過去,下班後的你,都做些甚麼?
以前下班回到家,就好疲憊,甚麼事都不想做,即便心中有規劃要來好好上線上學習課程、看一本書、上健身房等,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。但一回到家只想躺在床上打開手機滑滑社群、看看影集好好放鬆,然後一天又過了,但心裡充滿了焦慮感,因為甚麼都沒完成。
我們之所以會焦慮感,是因為套了「窮忙濾鏡」去看目前的狀況。
「這個必須做,那個也必須做。」
「這個沒完成,那個也沒完成。」
這串 OS ,應該很常在我們腦中閃過吧。這也代表你深深被「窮忙濾鏡」給綁架,我常會因為很多事還沒完成,而飽受焦慮所苦,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,我買了這本《給不小心就會焦慮的你》來閱讀,這本書分析人們為什麼焦慮的原因,以及該用甚麼方法去擺脫焦慮感。
為什麼我們不自覺就會感到焦慮?
1. 不安感 — 因為感覺到「如果 XX 的話該怎麼辦?」
以我為例,工作每個月都會有 KPI 壓力,我總是會擔心「萬一我達不到 KPI 該怎麼辦?」就讓我常常陷入「怕時間來不及」、「擔心達不到」的漩渦中。
2. 衝擊感 — 因為感覺到「自己有不足的地方」。
當看到朋友拿到某某知名公司的 Offer 的消息時,心中就會不自覺產生「自己這樣下去不行」的心態,讓我們不得不放大自己的缺點,去逼迫自己。
作者將以上兩個原因歸納為我們之所以會焦慮的原因。
別把自己逼太緊,調整看事情的方式。
你是「沒做完?」還是「已經做了這麼多了」?
想要整理房間、閱讀一本書、跟上最新社群流行趨勢……好多事積在心中,但自己卻一直被「應該完成的事還沒做」這個心態困住,加深自己的焦慮感,導致好像一直被時間追趕的感覺。
但重點都不是你到底有幾件事要完成,而是自己如何看待事情的方式。
你是告訴自己:「辛苦了!今天又完成了幾件事。」還是「怎麼辦?我還有好多沒做完?」就可以發現,原來過度執著於可以做更多事的感覺,卻忘記慢下來,享受當下完成的成就感。
只做「真正必須做」和「想要做的事」。
「當我沒做到時,會有怎樣的感覺?」
除了應該「專注當下」,這時可以試著思考那些你一直想做的事,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、還是因為「看到別人做到我沒做」。
作者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區分方法,分享給大家:
- ・出自「應該做」的心情:這件事情若沒做到,會伴隨著「身為自己還不夠好」的感覺,因為看到他人有做,而自己沒有的「比較感」,會伴隨著糟糕的感覺。
- ・出自「想要做」的心情:這時的焦點會放在「沒有時間真可惜」而不是去跟他人比較。
區分後,如果這件事沒做只會讓你感覺「自己這樣好像很糟糕」那其實就不是你真正要去做的事,不然事情永遠做不完!
不要承擔「自己領域」之外的事。
為自己份內的事負責就好,沒必要負責他人情緒。
已經準時完成自己分內的事,但看到同事、主管都還沒下班,就不敢下班。
「盡責完成分內的事」是員工自身的該做到的領域,之所以會害怕其他人還沒走就不敢走,這個問題很常只是「不安感」在作祟,讓我們感到焦慮。
除非主管今天有明確表示不能比他早走,不然沒必要將擔心他人的情緒,承接過來,若主管因為你早走,而表示不開心,而這種「不開心」也是主管的「自身領域」。先學會區分是「自己領域」還是「他人領域」再來思考如何面對!
戒掉手機,留些時間做些想做的事。
滑手機,就像毒品一樣,明明知道不好,卻又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靠近。
這段時間待在家,我開始練習戒掉手機,轉而閱讀一本書、寫文章、運動,我發現到這種快樂感是你需要先付出心思,但是它們帶給我的快樂,卻是比滑手機還來的持久的!
我的作法是,我會將自己每天設定一件除了滑手機之外的目標,「對!就一個就好!」例如今天的目標是看完這本書的的幾個章節,找一件你一直想完成也喜歡的事,你會發現它會帶給你滿足感、快樂感!
享受浪費時間的美好
如何活得更像自己!
當我們展望整個人生,「效率」是最關鍵的要素嗎?對大多數人來說,答案都會是「不」。
許多人反而會回答說「豐富」、「幸福」才是。
作者在書中最後以這句話下結尾,讀到這裡的時候,有被點醒的感覺,以前的我總是把自己逼太緊,用效率去過生活,總是怕自己追趕不上他人,而忘記去「浪費時間」。
在追求目標的同時,我們該思考的是「如何活得更像自己」,當疲憊的時候,適時的停下來休息,享受早晨的陽光、去看窗外落下的雨滴、聽一首歌曲,都是很美好的片刻,對吧?
我不知道我要去向何方,但我已在路上。
我趁著這段時間不能出門,審視了自己焦慮的原因,也更加明白如何跟自己共處,讓自己更快樂!雖然還不知道我未來明確的方向,但我知道我已經越來越認識自己了!
透過上述說了摘除窮忙濾鏡的方式,不如就趁這段不能出門的日子,去聆聽自己的聲音。最後我想用宮崎駿說過的這句話或作為文章結尾,人生有太多不確定性跟變化,也不可能時時順我們的心,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去了解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生活,專注於當下,用適合自己的節奏朝目標前進,這回就是我們去掌控焦慮、而不是讓焦慮吞噬我們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