邏輯力,是一項鍛鍊大腦思維的重要技能。擁有好的邏輯力,能幫助我們有條理的對日常事物去做觀察、比擬、判斷、分析和推敲,並且解決工作與生活的大小問題。有邏輯的思考,是做好一件事必備的技能,它能讓我們過濾主觀想法,取而代之以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事物,並有效率地延展思考。然而,邏輯力的本質是什麼? 該如何才能有效訓練邏輯?
邏輯是什麼
一提到邏輯,生活中我們很常聽到「按正常邏輯,這件事應該這樣判斷」、「這件事物似乎有點不合邏輯」、「我們重新盤一次邏輯」,這些指的邏輯到底是什麼? 邏輯,其實是一項重要的思考工具,從廣義上來說,邏輯是研究推理或確當論證的結構和原則,從狹義上來說,邏輯是研究演繹推理或證明的原則和方法。
邏輯,又稱理則、論理,是一種推論的研究。更廣泛地說,邏輯是對論證的分析和評估。 邏輯被使用在心理、學習、哲學、數學、推論與統計、等領域。至於何謂沒有邏輯的語句,舉例而言,「成績不好 就考不上好學校,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,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好成就,所以成績不好,就沒有好成就。」這句話很明顯地感覺到,似乎有不合邏輯的地方,然而,我們如何判斷?
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有邏輯
- 1. 因果之間是否必然成立
由上述「成績不好 就考不上好學校,考不上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,找不到好工作就沒有好成就,所以成績不好,就沒有好成就。」的例子,可以發現,前提與結論的關係,是可能性,而非必然性。也就是事實上,好成績的人只是有可能有好成就,有好成就的人也不一定需要有好成績。因此邏輯陷阱的第一種是,強行將可能性的因果轉變為必然性,造成邏輯不合的情況。
- 2. 前提與結論是否完全窮盡
舉例而言,「玻璃是透明的,空氣是透明的,所以玻璃是空氣。」在這段論述中,所犯的邏輯謬誤,在邏輯學中稱為中項不周延,而用較白話的說法,則為前提與結論不完全窮盡。透明的事物有很多,玻璃是其中一種,空氣是其中一種,因此還有許多透明的事物,因次不能說玻璃等於空氣。
- 3. 前提與結論提到的概念是否一致
許多的論述中,前提與結論看似合理,但事實上,所犯的邏輯謬誤,則是違反同一律,也就是前提與結論的所提到的概念必須一致,例如對方說的文案,可能是指新聞文案,無法與廣告文案去做類比等等,只有符合同一律的論述,在邏輯上,才能算是真正符合邏輯。
結論: 邏輯其實就是判斷因與果之間是否成立
邏輯其實就是判斷因與果之間是否成立,其中必須要注意的三個項目分別是,可能性與必然性、前提與結論是否完全窮盡、前提與結論提到的概念是否一致。邏輯,是人類大腦思考非常重要的一項工具,擁有好的邏輯力,幫助我們有條理的推敲所有事物,因此在訓練邏輯之時,可透過本文的三項技巧,來做鍛鍊,便能強而有力的識別出事物的邏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