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各式數據:網路、媒體、新聞、商業溝通等⋯⋯不管是學生時期的我,或是踏入職場的我,往往在做每件事的時候,很常都會想著用數據說話、用證據佐證,想和別人分享或展示自己對特定事件的掌握度,就會透過數據的完整性,試著說服自己和他人,總以為「掌握數據等於掌握一切」。
但其實現實生活與市場中,根本不存在絕對客觀和完整的數據。讀完這本工具書 aka 案例書,我好像大夢初醒般,猛然發現原來市場需要解決的問題:不是追求數據的完整度,而是對於數據洞察力的培養。而洞察數據的前提關鍵,其實就是確立搜集數據的目的,判斷決定要捨棄哪些數據、哪些數據又能使用,最後再根據目的決定搜集方向和洞察的方案建議。
行銷洞察4大類別:
(一)活動企劃期
(二)活動執行期
(三)活動結案期
(四)專案型檢測
一、確認活動方向,進行前期規劃
活動企劃期重點在於協助企業主選擇客群、主打產品的切角和傳播媒介,進行分析。在前期企劃中,行銷人最容易犯的錯誤,就是「自嗨」。
企劃期研究數據的目的,往往是為了掌握目標客群的輪廓,然後從目標客群的視聽環境中,思考策略。然而行銷人很常會突然蹦出一個想法或創意後,就開始手舞足蹈地亢奮,認為自己想了絕無僅有的好方案,卻不小心忘了從目標客群(TA)的角度出發。
二、確保能朝目標前進,適當優化策略
當一堆數據一起映入眼簾時,當下其實我們不該糾結每個數字的來源,最重要的是能快速辨別哪些數據是為我們所用的。在這階段,最容易就被數據侵佔,毫無節制濫用,把所有數字列為關鍵指標。
我們很常能看到試算表出現密密麻麻的數字,塞滿很多的公式、排版,很容易就讓人看不出哪些才是關鍵指標。那其實關鍵指標的存在,理應對成果是具備決定性影響力的,而不是整份報表;唯有透過確認關鍵指標,才能快速進行下一步的優化行為。
三、確保有所學習,不重犯同樣的錯誤
來到這個階段,塵歸塵、土歸土,一切結果都已經大局已定,告一段落了。後測期最關鍵的洞察其事是讓自己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,審思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?從結案中了解優秀的執行方法,或是從中挑選出犯下的錯誤,並且不再重犯才是關鍵。
往往結案報告時,最需要被顧慮的就是「氣氛」。涉及成員除了有洞察問題的能力,氣氛也是結案期成功與否的關鍵。好的結案會議是能給予並接受批評和指教的,不是你怪我、我怪你;也不能太過鬆散,而沒有看到最真實,其中能改建的地方。
四、準確命中議題,解決疑問
數據經由簡單加工就被呈現出來。數據是死的,若過度濫用甚至可以說是無用的,只有運用數據的目的明確時,數據才有可能成為洞察。在數據探勘的過程中,很容易迷失方向,所以能好好利用刪去法,盯緊分析目的地給予解答。
事實上,專案型監測報告注重「精」而不是「多」。如果能以簡短的頁數呈現精準的數據,幫助議題獲得解答,那才是實現掌握這一步。
「洞察的價值,在於解決待解議題的能力」
在過去的世代,洞察力可能只是屬於少數人具備的能力,但如今進入網路互連,社群無處不在的時代,資訊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漸漸變少。我不認為每個人看完這本書的內容,就能立刻變成行銷高手,因為這需要實務操作的經驗和智慧的累積,才能判斷出使用這些方法的時間點。
究竟要如何從大量的垃圾中找到黃金數字?這一切仍然需要摸索前進的操練本事。我們現在唯一能知道的事:如果沒有洞察,我們就不能掌握問題的所在、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,若想要想推動任何改變,就好似瞎子摸象,只能靠運氣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