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很常會遇到一些全新的問題、企劃或專案,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,常常容易使我們腦筋空白? 我們常常會不知道該如何下手、從何下手。究竟有什麼方式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得到點子、有條理的組織資訊以及順利達成結果。
「架構」這個詞,是一個很常出現在我們工作中的詞彙,這個詞出現的時機,通常發生於,當一件事情或一個計畫不明朗的時候。舉例而言,當我們收到一個新任務,例如籌辦海外工作坊,在開始之前我們會說,需要先架構一。或是當我們要設計全新的銷售方案時,開始之前,我們也會說,需要先架構一下方案的內容有什麼。然而,架構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?
架構的根本概念
「架構」是一個當事情還很模糊或是不明朗的情況下,我們會需要使用到的東西。而架構的概念,初步可使用兩個問題做拆解。問題1,試想「請問聯盟行銷的趨勢是什麼」這個問題,我們可能覺得太過抽象,不知道該從何開始思考起。因此我們換個提問方式,問題2,試想「請問聯盟行銷比起接案業配的優勢是什麼」,此時我們便可迅速思考到,持續性的收入、不須跟廠商窗口接洽、多樣性的品牌推廣選擇、能有與大品牌合作的機會等等。問題1與問題2的差別來自於,問題2,我們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想,這也就是架構的最根本概念與意義,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著力點。
架構的運用方式
架構的本質是提供我們一個思考的著力點,因此市面上我們可找到許多架構工具,例如: SWOT 分析、5W1H (When, Where, Who, What, Why, How)、短中長期模型、SMART 原則 (Specific, Measurable, Achievable, Relevant, Time-bound)、STAR 原則 (Situation, Task, Action, Result) 等等,我們透過架構工具幫助我們找到思考的著力點,而架構工具的使用又可拆分兩種狀況:
- 1. 發散
當訊息量過少時,我們會需要透過架構工具,幫助我們增加思考到的東西,舉例而言,像是心智圖、SWOT 分析、5W1H……等等,目的為幫助我們聯想到更多的資訊與角度,提升我們對於模糊事物的資訊量,以增加判斷的依據。
- 2. 收斂
當訊息量過多時,有時反而會阻礙我們的決策,因此有些架構工具是用來協助我們精簡資訊,萃取出真正重要的精華資訊,舉例而言,緊急重要二維矩陣、交集法則......等等,目的為幫助我們過濾資訊,精煉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,以方便我們做出決策。
架構工具能夠帶來解答嗎?
透過架構工具,是否能直接幫我們找到問題的答案? 其實是不行的。架構的本質,是提供我們思考的著力點,讓我們知道從何開始思考一件事物,然後架構工具是不能帶給我們解答的。例如,有學過銷售的人與沒有學過銷售的人,即便使用同樣的銷售模板,是不會導向相同的結果,沒有學過銷售的人,依然難以僅透過銷售公式,就能成功銷售。真正成就問題的解答,還需要一個元素,也就是背景知識與經驗累積,因為背景知識與經驗累積才能夠帶給我們更細節更微觀的感受。微觀感受的意思是指,現實層面上,銷售員一定會有一套,更細節的銷售方式,如果客戶有什麼反應要回什麼的套路,這就是微觀感受。
結論 : 如何透過架構助我們一臂之力
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模糊的問題、全新的企劃或是太大的專案的時候,常常會讓我們腦筋一片空白,不知道從何下手。此時架構提供我們一個思考的著力點,幫助我們能夠有路徑的思考一個問題,而我們會因為情境的不同,在資訊過少與過多時,分別採用不同的架構工具,協助我們發想與決策。然而,光只有架構工具,仍不足以提供我們問題的解答,我們仍需要累積充足的資訊與經驗,足見構建一套屬於自己執行的方式。學習架構工具的運用與實戰經驗的累積與併行,是幫助我們拆解事物進而取得解答的不二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