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個人的獲利模式》以任何企業都該有的商業模式為雛形,應用在個人的職涯規劃。
前言:不知不覺中就到了11月,2021年也即將邁向尾聲,在年與年的交替中,新年目標即將回鍋成為老掉牙的熱門話題,再向前邁進之前,我們應該回頭檢視自己的過去,而且我們真的夠了解自己嗎?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,有符合自己的期望嗎?
商業模式定義為:讓一個組織獲得財務支撐,以持續運作的邏輯,也就是謀生的方式。
- ♦ 目標客層:組織為一個或多的目標客層服務。
- ♦ 價值主張:指的是一套產品或服務為目標客群創造的好處,讓顧客選擇自己的關鍵理由。例如:便利性、價格、設計、社會地位、降低成本、降低險等。
- ♦ 通路:能將自己的服務或產品推廣銷售的管道,也就是組織溝通與傳遞價值主張的途徑,所以創造對於產品或是服務的關注度很重要。另外就是接觸顧客的方法,例如:面對面、實體配送、網路社群、電子郵件等。
- ♦ 顧客關係:清楚定義顧客偏好的關係維護方式,例如:個別式服務、自動化或自助式、會員式等。除此之外,清楚其最終目的:爭取新客、維護舊客?
- ♦ 收益流:顧客真正願意購買的價值,以及偏好的收款形式:資產銷售、租賃、服務費、授權費等。
- ♦ 關鍵資源:根據不同產業,需要的資源分配比例不一。通常為四個類別:人力資源、實體資源、智慧資源和財務資源。
- ♦ 關鍵活動:指建立傳遞前述要素所需採取的行動,例如:生產、銷售、服務等,但這是我們為顧客做的事,與我們替顧客帶來什麼價值是不同的。
- ♦ 關鍵合作夥伴:合作夥伴可能會有其他的雙向關係,例如:分享顧客名單、共同舉辦活動等。一家公司不可能完全掌握每一種資源,例如:清潔、保全等這類特殊的專業能力,經常會外包出去。
- ♦ 成本結構:取得關鍵資源、執行關鍵活動、與關鍵伙伴合作所產生費用稱之為成本結構。
而現在,讓我們把這樣的模式,套用在個人身上,變成「你的商業模式」,不過需要注意兩點:
一、個人的模式中,關鍵資源就是代表自己以及能控制的資產;在企業模式中,關鍵資源可能包含其他工作者。
二、個人的模式中,在收益及成本中,也會將一些無法量化的東西,例如:壓力或是成就感,列入考量;在企業模式中,泛指金錢的收益及成本。
同理套用跟公司的商業模式一樣的素材:
- ♦ 關鍵資源=你是誰&你擁有什麼:先從自己出發,興趣、才能(天生做起來輕鬆)、技能(需經過學習)、和人格特質;有形的資產(車輛、工具等)、無形的資產(經驗、人脈等)。
- ♦ 關鍵活動=你做哪些事:工作中主要執行的任務。是指為顧客所執行的行為,而非價值。
- ♦ 目標客層=你要幫的是那些人:不是只有創業者才有目標客層。如果是公司體系,那你顧客是指說必須仰賴你的協助來完成工作的人,所以包括老闆、直屬主管等都是,因為他們驗收你的工作,並支付酬勞給你;也包括工作上有往來的同事,因為之所以能持續拿到酬勞,是取決於你整體的工作表現,是服務同事的品質。
- ♦ 價值主張=你如何幫助(顧客):如何幫顧客完成他們原本要做的工作,工作價值:顧客僱用我去執行什麼工作?如果我完成這項工作,顧客會得到什麼好處。備註:要把服務的「內容」與顧客因此得到的「好處」區分清楚。
- ♦ 通路=別人是怎麼知道你的&你透過何種方式服務:如何讓潛在顧客知道你:口耳相傳、文章、線上討論、演講、社群等;「如何遞交」顧客所購買的服務或產品,例如:提交書面報告、當面訪談、如何運送商品。
- ♦ 顧客關係=你如何 (與顧客)互動:這點與企業大同小異,試著去思考你提供的是個人化、面對面的服務,還是書面溝通?是一次性還是會有多次持續交流等。
- ♦ 關鍵合作夥伴=誰能幫你:提供前進動力、建議和成長機會的人,或是在需要時能助你一臂之力。例如:同事、朋友、家人等。
- ♦ 收益流=你會得到什麼:薪資、股票、投資等都可計入,也包含軟收益:成就感、滿意度等。
- ♦ 成本結構=你要付出什麼:成本是你為這些工作付出的時間、精力或金錢等資源,也包含軟成本:壓力、健康耗損、私人生活。
結語:其實這只是提出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自己工作或是職涯的方式,關於這本書的後半段是講述「反思、修正、行動」,可以先畫出自己現在的商業模式圖,找出不滿意的地方做修正;而其中一點很重要的是重新認識自己,包含自己喜歡、擅長、重視的事情,推薦另一本書籍《找到自己的天職》,其中有大量練習題與範例可以參考。在這個無不時刻都在變化的世代,相信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,無論是於工作還是生活都很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