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蜜莉在巴黎 (Emily in Paris) 自開播以來,連續幾天都榮登排行榜第一名。劇中女主角從美國芝加哥被調至法國奢侈品行銷公司擔任社群行銷,也在這期間意外成為小有名氣的自媒體影響者(influencer)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魔力,讓許多人都在討論、連網紅也都在看呢?
除了個人品牌話題興起、國情差距的吸引力、令人嚮往的時尚巴黎景色…劇中點出的社群行銷點子,更是讓許多自媒體影響者 (influencer) 紛紛發貼文發表觀點。
本篇文章將分享3大在劇中觀察到的行銷觀點。
觀點1. “利用話題的爭議性,發起群眾投票”可當作一種行銷策略。
劇中艾蜜莉在一次的香水客戶廣告拍攝時,質疑拍攝手法有物化女性嫌疑,在眾人不顧她建議時,提出讓群眾來投票。
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,無論是在 IG 或 FB,發起投票活動都是相當常見的行銷策略。我們可以發現: 其實不論投票結果是什麼,爭議話題的投票活動本身就能創造話題性以及觀眾與品牌的互動度。
觀點2. “用戶體驗是最好的行銷素材”
劇中艾蜜莉在有一次與高端床墊品牌客戶的提案會議中,提出:設置整套床在戶外或知名景點,讓人前往這些地點體驗床墊 + 打卡拍照,與大家分享。
其實這也算是很常見的行銷技巧,無論體驗後是好或壞,都能夠為產品本身帶來更多討論,例如我們在生活中常看到飲料店有拍照打卡牆、常見的 IG 熱門景點打卡等,都是利用社群媒體快速傳播的力量提高品牌能見度。
觀點3. 社群粉絲人數並非首要,內容誠信互動才是第一。
劇中的艾蜜莉擁有2萬 IG followers,相比於同樣出席德瑞美妝邀請活動的百萬粉絲網紅,看似不足為提。
但憑什麼”微網紅”艾蜜莉能獲得德瑞執行長親自接見呢?
原因在於「傳遞的內容」。
正當活動中的其他網紅顧著「宣傳自己」時,艾蜜莉發揮對喜愛品牌的了解,靠著「傳遞品牌訊息」被看見。
現今的廠商都將粉絲人數作為找尋合作網紅的唯一指標,常以為找到粉絲破萬甚至10萬、20萬人氣網紅,就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益,卻嚴重忽略了我們正處於一個「注意力稀缺」的時代。
唯有吸引到志同道合的粉絲受眾,講求誠信與互動內容,才是長久經營之道。